整合资源实现共享,济南小巷总理让社区舞台无限扩展

2017/11/14 14:06:33   来源:齐鲁晚报     作者:张刚 张九龙

  趵突泉街道办事处副书记郭晓晨这些天在帮助处理陈叶翠的后事,他悲伤的心情并没有得到缓解,一支接一支不停地吸烟,慢慢梳理着陈叶翠30多年来工作的历程与工作方式方法。“2005年,我任济南市历下区民政局基层政权科科长,从那时起,开始与陈叶翠有了工作上的交集,这些年来我的工作有过几次调整,但是,陈叶翠主任的一些工作创新、包括取得的荣誉,我最了解,这些年,她成了我的大姐,也是我最知心的朋友,更是我工作上的好伙伴!”

  改变了一种认识

  在社区的一次“我心目中的社区”节目活动中,郭晓晨知道了陈叶翠这个名字,当时她已是年近半百。但第一印象是:年过半百不落伍,思想很新,从此,他们就经常一起探讨如何做社区居民工作。

  都说社区群众工作难做,那时大家对居委会仍然没有摆脱“红袖章,发通知,动动嘴,跑跑腿”这个固有的认识,而有些社区的治理水平的确落后,社区治理的年轻化、知识化、专业化仍然远远不够。

  当时,甸柳一居的治理水平已经走在了济南的前列,可陈叶翠并没有就此止步,她还要把社区放在全国、全球的视野去发展。2006年,国家提出了发展社会工作的号召,引起了陈叶翠的重视。当时的社会工作在国外已较成熟,但因起源于西方,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却搞得她一头雾水。

  在一次民政局组织的会议上,陈叶翠结识了山东大学社工系主任高鉴国教授。陈叶翠抓住机会,向专家请教社区该如何发展、社区服务该怎么提升、居民自治该如何走下去。“当时驻济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还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,简单交流后,双方对社工落地都很感兴趣。”高鉴国说。此后,陈叶翠慷慨地提供了场地,给社工孵化创造条件。

  同时,她顶着很大压力,引进黄智雄先生的社工治理理念,当时也有担心,能行吗?一个老旧小区,基础设施不发达,能和国外社区比吗?但陈叶翠珍惜机会,跟着专家们亲自到国外看,学习先进的社区治理经验。有一次,陈叶翠参观了国外的一个社区服务中心,面积达到两千多平方米,这在那时的济南还不敢想象。

  “陈主任很激动,她说社区服务中心是宣传的阵地、服务的阵地,居委会是为居民服务的,留给居民活动的空间越大越好,回去以后我们也要这样改造。”同行的山东师范大学管理与工程学院MBA导师、济南山泉社会工作服务社监事刘学民回忆说。

  这让陈叶翠认识到,要摆脱居委会大妈“红袖章”的标签,就要引进现代治理观念,正是由于她第一个“吃螃蟹”,引领了济南市社区治理,开创了开放、共享的时代。在她的引领下,甸柳一居还从一个普通的居委会,被带入了国际视野。

  郭晓晨深有感触地说,社工为什么在甸柳一居率先找到了生存的土壤?这里的关键就是陈叶翠的开放胸怀和超前的意识。

  总结出一套方法

  社工只是一个亮点,然而社区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居民,如何把居民从家里请出来,让他们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?对此,陈叶翠有过困惑,也有过迷茫。她认为,关键就在于组织群众,从“组织”两个字上做文章。于是,陈叶翠在工作中一步步摸索,总结出社区治理是“四位一体”,即“党建为引领、组织为方向、文化为灵魂、服务为根本”,后来又加了一条“和谐为目标”。

  但是对居民说这些,居民很难理解,要通过实际的工作去让居民慢慢感受,怎么办?一户户敲开党员的门,先动员党员骨干,请他们先从家里走出来,后来,甸柳一居成立了“八大员”,全是党员带头,组成八个小分队,担任调解员、巡逻员、宣传员等。

  要扑下身子做这些,身为社区书记,就首先要自己带头,把自己先变成“一盏灯,一杆旗、一张网、一团火”。这12个字,最早是历下区民政局给陈叶翠的定位。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,这12个字,已从陈叶翠个人的引领作用,放大到对社区所有党员、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党委的要求上。

  而陈叶翠一直在社区工作中用行动践行着这12个字,把自己作为联结政府跟普通社区居民之间的坚实桥梁。比如,各级政府有时会给困难群众发补助,这钱从上面发下来,直接转给困难群众,那社区只当个二传手,居委会的作用怎么发挥?一杆旗怎么引领?陈叶翠就会主动召开民主协调会,让困难群众知道政府的政策,要不,可能有些困难居民拿了补助金,都不知道是谁给的。

  搭建了一个链条

  郭晓晨在回忆陈叶翠的工作方式方法时形象地说,陈叶翠对大学资源的整合,为甸柳一居的治理建成了一座智库。而陈叶翠本人就是一个链条,联结起了高校资源。山东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、山东财经大学、山东师范大学、济南大学等5所大学都在这里建了社会实践基地。

  说起陈叶翠的这些努力,曾任甸柳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的曾素燕深为敬佩。她说,陈叶翠有些事拿不准,包括扩建居委会,加建二楼扩大社区活动室给社会组织用,让高校的专家教授来开论坛,有时会遇到资金阻力等困难,经常找她商量。“老大姐思路太活泛了,她来找我,要发展这些活动项目,要找高校,要找资源,我就说,你的想法我都支持,只要为居民好,给居民办好事,只要百姓愿意,你就大胆去干!咱们要让专家来给咱们社区服务,你大胆干吧!街办支持你!”

  有一次本报记者去采访,正遇上高鉴国教授在社区里组织论坛活动,随后陈叶翠拉着本报记者和高鉴国,在居委会旁边的一个小饭店里,点了几样快餐,一起坐下来聊社区资源的共享和挖掘,并要把报社的文化资源也引进社区,一聊就是一个下午。

  那时高鉴国、李芹夫妇,已是社会学的名家,但是经过陈叶翠的不懈努力,基爱社工、山泉社工等一系列的专业化的服务,很快在甸柳生根发芽。后来,类似社工项目又在济南遍地开花。而甸柳一居安居乐业的优美宜居家园,也吸引了来自美国、加拿大、德国、瑞典和香港、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专家前来参观考察。

  组织落地、服务落地、留住人才、服务提升,济南每一个社工事业的发展环节,都留下了浓郁的陈叶翠印记。“陈主任是济南乃至山东由社区干部转向社区工作者的第一人,她留下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。”高鉴国表示。

  留下了一笔遗产

  现任历下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主任燕操,曾是甸柳一居首批社工。

  2007年,甸柳一居在全市率先将山泉、基爱两家社工服务机构的专业社工引入社区,社区治理开始朝着专业化、职业化方向不断发展,这一年成为济南社工服务元年。燕操回忆说,陈主任帮她们首批社工在社区探索开拓服务项目,链接各类资源,把社区当成一个开放的平台,在这个开放的舞台上,实现了资源共享、社区共治,这也是陈叶翠在社区治理上的贡献之一。

  眼下,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在济南不少社区能见到,而它的源头正是来自甸柳一居。2014年,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模式,甸柳一居率先建起了“道德银行”。对居民道德行为实施量化,仿照银行的形式,把社区居民在家庭、社会和单位的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,“存”入社区道德银行。当道德积分达到一定的分值,便可兑换奖品或社区免费服务。

  这种“付出、积累、回报”机制不仅符合国际社工专业理念,而且与社区的居民现实状况相结合,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服务队伍,“奉献社区服务他人”的良好氛围逐渐浓厚起来。

  济南港华燃气有限公司就在甸柳辖区,其相关负责人回忆起这些年与甸柳一居的合作共建,充满了无限的怀念。这些年来,港华燃气多次在甸柳一居开展“燃气安全进社区”活动,先后开展了安全知识讲座、消防演习等多个活动。而在每一个活动现场,永远少不了陈叶翠的身影。在2013年,港华燃气还与居委会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,共同签订了《共建文明社区 共创文明城市协议书》,类似的单位还有很多,大到公交公司、辖区银行,小到社区菜店都签了这份协议书。

  这样的“第一个”在甸柳一居还有很多,陈叶翠开放办社区、服务专业化的理念功不可没。对此,山东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张洪英甚至评价说:“她已经成为了我们专业发展的一部分。”

  “社区治理全靠政府是不现实的,需要社会各方全员参与。”在刘学民看来,保持一种开放共享的姿态,敞开大门办社区,广泛吸纳社会资源,实现人人都去参与贡献。“她把社区舞台的边无限扩展,这才是社区发展的方向。”

编辑:刘帅    责任编辑:温伟伟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