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南:科学有效利用也是对古建筑的保护

2016/9/2 14:01:18   来源:齐鲁晚报    

  □韦钦国

  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可谓名副其实,名人多、古建筑多、博物馆多等便是可见可触的直接和有力见证,这也是广大市民和文化工作者引以为豪的地方。无论是名人故居、纪念馆还是博物馆,都是时代的独特印记、文明的载体与历史的见证者、记录者、传承者,它们集历史、美学、建筑、科教、文化、社会等价值于一体,对这些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理应好好挖掘、用心保护、科学利用,以更好地彰显泉城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  这些大道理似乎人人都懂,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,但要真正落实起来却不容易。笔者以为,对名人故居与古建筑、博物馆要有序调查、合理保护与科学利用,关键在于如何让名人“活过来”、如何让古建筑“动起来”,如何让市民与游客参与进来,在这方面本市和外地均有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。

  对现有的名人故居和古建筑进行“活化”,赋予死掉的建筑物以新的生命,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时代内涵、概念和用途。比如,将名人故居、纪念馆印成明信片,在此举办小范围的知识讲座或文化活动,在讲授小学课本中介绍济南或中国历史的文化课堂移到纪念馆、博物馆举行等,这都是有益的尝试。封存关门是一种保护,科学有效利用也是对古建筑的一种保护。

  创新思维,借助社会资源进行保护。香港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曾于2008年推出过“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”,邀请符合资格的非营利机构为属于政府的古迹建筑提出再利用建议,以社会企业形式使用建筑,有效发挥了其历史价值,服务于社区,服务于城市。他们认为,不让名人活在历史里,不让建筑印在照片中,给其躯壳赋予灵魂才是真正的保护。

  通过产权调换、货币补偿等方式对古建筑进行保护。青岛最为知名的景点八大关采用的是“入住者养楼”模式,被外地不少城市借鉴。省城有一些老建筑位于核心区域,属于私人财产,产权人既不能私拆又无力修缮,但又想改善居住条件,陷入囚徒困境。看似无解,八大关其实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:通过货币补偿、产权调换等方式,让产权人搬离,然后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,把使用权卖给有实力的人或单位,按照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在不改变房屋结构的前提下进行修缮、保护和利用。

  我们保护建筑物,不仅仅在于建筑物本身,重要的是拴住市民的集体感情,为社会留下集体回忆。所以,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、科学开放的意识、创新的思维方式,来保护、开发名人故居、古建筑等,以符合时代的方式来解读济南历史、诠释济南精神、彰显济南人文,这就是担当精神在新时期城市文化建设领域里的担当。

编辑:温伟伟    责任编辑:胡立荣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