调查:65%受访者依赖手机 高校课堂拒绝"低头族"

2014/12/19 17:43:01   来源:中国山东网     作者:谭炳琦

  “您多久查看一次手机?”

  “若您跟朋友在一起等候,您会怎么做?”

  中国山东网12月19日讯(见习记者 谭炳琦)“低头”是当代社会的一大“风景”,在公交车上、地铁里、马路上、自习室、公共场所的等候区都可以找到低头看手机的人,而且人数很多。有些“低头族”不再喜欢说话,不再乐于与人交流,只沉浸在自己的手机世界里。

  “低头族”是对随时随地手捧电子产品上网聊天、玩游戏、阅读、看电影等人的统称,以年轻人为主。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的“整块”时间越来越少,于是就导致很多人充分利用这些碎片时间进行休闲娱乐。

  多数人使用手机为娱乐

  近日,中国山东网记者就手机使用情况进行了随机调查,在80位受访者中,75%每天使用手机两小时以上,手机功能使用前三位为通讯(打电话、收发短信),看/发微博、空间、朋友圈,聊天(QQ、微信)。

  在调查人群中,受访者主要是在家休息时、如厕时、睡前使用手机。95%的受访者表示,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者等候时间(排队、等车、等候上菜)会使用手机,其中,在等候时间80%的人会选择看/发微博、空间、朋友圈。

  在回答“您出门是否必带手机?”问题时,65%的受访者选择了“是,如果没带手机会回去取”,35%选择“视情况而定”,“不是,没带也不要紧”的选项没有一个人选择。60%受访者平均一小时查看一次手机,两小时之内查看一次手机占比90%。在与朋友一起等候时,只有45%的受访者选择“放下手机,与朋友交谈”,与此占同样比例的选项为“视情况而定”。

  受访者中,65%年龄在20-30岁之间,30-40岁占比25%,40-50岁占比10%。通过分析以上数据记者发现,年轻人是智能手机使用的主体,也是“低头族”的主体,多数人会利用日常闲暇时间上网休闲娱乐。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,有些人出门不带手机会感觉不安,手机长时间不响会主动查看。

  在采访中,很多市民表示手机已成为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认为有些人过度依赖手机,有事没事都拿着手机看,忽视了与亲朋好友的交流。市民刘先生这样看待人们对手机的使用:“距离很近,心却很远。阻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不是矛盾不是距离,而是把自己锁在各自的空间里,享受隔阂。放下移动设备,回到人的环境中,会促进社会和谐。”

  长期使用电子产品,注意力会下降

  对“低头族”批评最严厉的是人文主义者,他们认为,智能手机破坏了人的主体性,使人们丧失了全神贯注的能力。

  有研究称,每天长时间接触电视、电脑,脑部过度受刺激,注意力会不集中。随着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发展,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缝隙,都有被数字产品“侵蚀”之势,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日渐缺失。

  互联网为我们呈现的是碎片化信息,我们要从无数碎片信息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,每天置身于碎片化信息中,我们的注意力将会受到影响,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件事的能力会有所下降。

  多数高校上课实行“人机分离”方案

  2013年12月23日,武昌理工学院出台《课堂实行“人机分离”的管理办法(试行)》,每次上课前增加一个管理环节,教师和学生都要拿出自己的手机并关闭,置于讲台、课桌左方。课堂教学过程中,带了手机没有拿出,不关手机致使手机响铃、振动,使用手机,均属违规行为。

  2014年3月,山东科技大学资土系推行课堂“人机分离”管理办法,管理办法要求:每节课上课前,学生要将手机关机并放在讲台或课桌左方,学生上课时间不允许玩手机。

  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校从2014年11月起,实行“手机收纳、人机分离”方案。学校为每个班配备手机收纳袋,袋上标明学生姓名和学号,上课前将手机关闭或静音放入袋内,下课后自行取走。

  2014年12月10日,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实行“手机收纳、人机分离”方案,课堂上,中央第一排桌椅专为学生手机私人订制了“座位”,学生们进入教室后,将手机关闭或静音,然后将手机对名入袋,下课后自行取走。

  近日,云南民族大学“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”、“大学生延安精神研究会”发起“告别低头族,课堂零流量”主题活动,并向全校倡议建设“无手机课堂”。参加活动的班级,在上课前全体学生将手机关机或调为静音统一放置在教室最前排,并由班级负责人做好登记。

编辑:李真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